热点聚焦:降价的阿里云,像一个吉祥物
“商业模式有很多种,降价是不太smart的那种。”
(相关资料图)
一位头部云厂商市场负责人以“饮鸩止渴”来形容阿里云于4月26日宣布旗下云计算服务大幅降价的动作。即使忽略竞对身份,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动作引起了不小的行业“地震”。
就在4月末,一众云厂商都暗自在AIGC领域较劲之时,刚刚发布大模型“通义千问”的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50%,其中云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阿里云称,此次降价将进一步扩大公有云的用户基数和规模,提升云计算市场渗透率。
阿里云是否要就此拉开新一轮价格战的序幕?
从行业整体看,此时恰是开启价格战的合适时机。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为188.4亿美元,其中IaaS+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19%,而2021年上半年的增速是30.6%,下半年的增速是42.9%。
2021年到2022年,公有云市场的IaaS+PaaS部分增速画出了一个尖锐的三角形。增速从42.9%到19%仅用了一年时间,19%距离0还有多远?这不仅意味着公有云市场增速明显放缓,更预示着国内公有云市场似有萎缩的可能。
此前,各头部云厂商尚可抱着KA大腿专攻不同细分市场,亦或是在海外再做竞争,但当增速遇见天花板后,竞争边界的消失自然会引来短兵相接的肉搏,直接呈现便是价格战。
但阿里云的考量不止于此。
响应号召
阿里云此次大规模降价事件发生后,光子星球第一时间联系了阿里云内部人士。据其所言,降价原因可能在于迎合Finops趋势。
所谓Finops,指的是Finance+DevOps的综合体,在Linus发起的Finops基金会定义中,Finops是一种不断发展的云财务管理学科与文化实践,通过帮助工程、财务、技术和业务团队在数据驱动的支出决策上进行协作,使组织能够获得最大业务价值。
简单说,Finops就是云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成本管理,帮助企业优化云服务支出,在一定算法模型计算与实践下得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最佳上云方案。
Finops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当时,云计算支出浪费在疫情催化下已成为云市场的重要议程之一,两位海外老大哥AWS与Azure也开始着手研究“云的经济学”。国内厂商跟进的步伐稍显缓慢,直至腾讯云于2021年11月24日正式加入Finops基金会,Finops基金会才开始有了中国身影。
随后的2022年,国内“三朵云”分别在Finops上有所行动,腾讯云开源了旗下原生的Finops项目Crane,阿里云发布了企业云原生IT成本优化方案,华为云则是在开发领域结合severless建立Finops函数模型。只是三者“闻道有先后,术业尚未有专攻”,Finops在2022年并未在国内引起多大水花,讨论集中于开发者社区之中。
现在不一样了,因为“看不见的手”已经下场促进Finops在国内的演进。
4月6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云成本优化能力建设企业分享会在北京召开,将云成本优化治理能力和体系作为议题,为企业的云成本优化提供创新思路、工具、实践。
由此,国内Finops发展进程得到官方力量的助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只是这似乎并不能完全构成阿里云大规模降价的缘由。因为Finops主要聚焦的还是成本优化,即企业究竟需要部署哪些云上服务,在云计算包年包月、按量计费、竞价等多种计费模式以及五花八门的云上优惠政策中如何优化部署。换言之,Finops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的是买什么,怎么买,与降价与否并无直接关联。
不排除降价动作是在迎合Finops趋势,但其更多的可能是市场打法与商业逻辑所致。
有意思的是,阿里云降价引发的“地震”也伴随社交媒体扩大到了行业之外。在新浪微博中的#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降价#话题中,存在不少购买热搜后才会出现的“水军”内容,这也自侧面佐证了降价动作更多是偏向市场层面,而非单纯地响应趋势。
电商的“百补”逻辑能做B端市场吗?
去年年末,国内云计算一把手还处于一个失速的状态。
彼时的阿里云刚刚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安全事故。据界面新闻,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位于香港的数据中心因制冷故障发生宕机事故。这是阿里云运营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造成多项服务一度无法使用,多个大客户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阿里云还遭遇一众大厂围攻,华为云在政企市场一骑绝尘,腾讯云把持云游戏与社交市场、运营商云通过独有的客情关系大力拓展政务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曾一度高达50%,而据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阿里云于2022年占公有云市场份额已是31.9%。
内外交困下,逍遥子挂帅,试图让阿里云重回正轨。就目前看来,张勇似有凭借电商逻辑撬动云计算市场之势。
早在4月11日阿里云峰会上,张勇便公开宣布阿里云战略核心是“让算力更普惠,让AI更普及”,其下沉之势显而易见。彼时阿里云便已宣布其全栈产品开放试用最多3个月,如今的大降价也是顺水推舟。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2019年6月1日,拼多多点燃了“百亿补贴”的第一把大火,通过对高客单价商品进行简化链路后的大额优惠,拼多多成功突破了小镇青年的客群限制,首次实现单季度GMV破万亿。阿里云降价的逻辑与拼多多如出一辙,只是拼多多突破的是下沉市场的天花板,而阿里云要突破的是下沉市场的“地板”。
宏观层面上看,公有云市场增速放缓,主要KA大客户早已完成云上部署,公有云急需下沉的新增量。阿里云能有底气打价格战,不外乎规模效应和持续投入的自研技术让云计算性能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为“让利”预留了一定空间。
只是据阿里财报显示,阿里云2022年(自然年)营收775.92亿(未包含阿里集团收入),利润13.13亿,1.7%的EBITA率实际上并不算乐观。即使自研CPU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其规模效应与边际成本递减也需要一段时间方可显现。
此次阿里云降价的产品中,降价幅度最大达50%的是企业上云第一步也是相对储备最为充裕的存储空间,而相对更适合深度云上企业的核心产品降价幅度为15%~27%不等。侧面也佐证了阿里云降价的小心以及瞄准下沉增量的决心。
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扩大市场规模和渗透率的同时也在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和客户的消费信心。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降价的动作利好中长尾市场,只是大客户本身也有特殊服务需求以及特殊价格,官价并不适用。“降价很掉价,我不太理解阿里云的做法,这样怎么和大客户做生意?”
也就是说,阿里云的大幅降价实际上是一步险棋,是算准中小企业普及数字化的东风将至时的草船借箭,借到则可凭市场渗透稳住龙头位置,借不到则万事皆休。
降价的阿里云恐成吉祥物
与其说阿里云降价是在“释放技术红利”,倒不如说阿里云的技术红利已然消失,只能以降价形式进行市场扩张。
据新浪科技报道,阿里云在降价前,价格方面对比国内主流云厂商包括腾讯云、华为云并没有明显优势。以对象存储为例,阿里云在降价前的官网价格实际上是主流云厂商中最高的,单价为0.015元/GB/月。
自行业视角,各家云厂商的自研技术投放与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递减同样也沿着摩尔定律的轨道前行,阿里云有发起价格战打市场的底气,华为云、腾讯云未必就没有。
而占尽先发优势的阿里云于2022财年扭亏为盈,是相对世界稍显落后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的标志。仅仅一年时间便发起价格战,无论是从阿里云扭亏为盈前持续13年的亏损和数据中心、技术研发等重资产投入来看,还是自行业凭借产品差异化进行良性市场竞争来看,不免有着急之嫌。
况且,B端市场,对云上深度部署需求不高的企业往往涌向价格最低的平台。即使协同办公对企业做出视频清晰度、实时转文字、视频会议人数等诸多限制,企业也可以轻松应对。甚至转而使用其他产品。
换言之,价格战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也许中小企业能在即将开启的上云红利期迅速完成智能化转型,但对于云厂商而言,将是一场深度考验补给线的持久战。
某位头部云厂商市场负责人告诉光子星球,阿里云在BD时虽用出了“我出8折”的打法,但往往次年续费时便会回归正价,不少企业因此转身投入别家怀抱。BD也得看成本和效益。C端的“百补”逻辑或可撬动下沉市场,但一入侯门深如海,烧钱的路开始了就只能在擂台上打到最后。
更值得深究的是,据软件集成商Flexera《2022云状态报告》显示,受访企业有32%的云支出被浪费,成本优化也与安全一般成为近三年来云上企业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如果各大厂商都在价格上维持一份“体面”,将竞争下沉市场的重心真正放在Finops之上,帮助企业建立合适的成本、协同、财务三合一云上模型,让企业得以从眼花缭乱的服务,按月、按小时、按分、按秒计费之下让人看不懂的账单,运维、财务、人力等不同角色部门协同,以及不同业务对服务器性能、稳定性、核心资源、负载与技术维护等需求之中解脱出来,就像我们用ChatGPT优化每月账单一样优化企业上云成本,是不是会更有利于云计算的长远发展?
张勇近日在与《砺石商业评论》的对话中表示:亲自下场是我的乐趣,不喜欢做迎来送往的吉祥物。只是刚刚进行史上最大规模降价后的阿里云,倒有点吉祥物的意思了。
关键词: